急性外耳道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活像一个小老头 [复制链接]

1#

对于锦江集团旗下A股上市平台锦江股份,未来是否有望参与本次并购,接近锦江股份的多位权威人士表示尚不清楚,但其表示,锦江系的海外并购,一般是集团层面在操作,目前上市公司层面还未接到相关的消息。


16家受调查券商中的13家因而也认为,市场对美联储未来可能快速加息的前景仍预备不足,仅有一家券商认为市场在可能在此方面已经反应过度。多数券商仍然认为,美联储在2015年底的利率水平会至少达到1%,在2016年底为2.5%,在2017年底为3.25%。此前,自2008年12月以来美国联邦利率水平即始终维持在0-0.25%的低位。


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,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捐款性质 捐款本身都是善举新京报:现在国内高校似乎每逢校庆,都会呼吁校友捐款?陈平原:其实,大学接受捐款,并非到了校庆的时候才做;这项工作一年四季都在做,一般都是以某某大学 校友会 或 教育基金会 的形式专门负责。为什么到了校庆时才引起公众注意,特别是逢五逢十乃至百年校庆?这里有三个因素:一是时机,校庆时说服校友捐款相对容易,也显得顺理成章;二是心理,这个时候,基于 荣辱与共 的立场,校友们容易被感动;三是媒体,媒体的积极介入,让捐款者更多了解母校的进步及需求,也让捐款这一善举更广为人知。此外,大学为了制造 规模效应 ,也可能平时谈好,校庆时集中发布。这就造成了大学校庆期间密集捐款的现象。新京报:您认为从性质上看,校友捐款算是什么?对国内国外而言,有区别吗?陈平原:捐款这一行为本身,应该都被视为 善举 。不管是捐给大学,还是捐给专门的慈善机构;是关注国内的环保、医疗、灾害、残疾人问题,还是非洲地区的失学儿童,都是一种爱心的体现,一种高尚的品格。至于捐给 甲 还是 乙 ,那是由捐款人的意愿决定的,你不能追问,更不能限制。但现实中确实出现了这么一种倾向 越知名的大学,获得的捐款越多,形成所谓的 马太效应 。你看看大学的捐款排名,与大学的影响力排名基本同步。原因在于,捐款人若考虑 效应 的话,当然是捐给知名大学更容易获得关注与赞誉。另外,还得考虑校友的能力:越是著名大学,其毕业生成才的几率越高,对母校的回报因而也就越普遍。这样,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捐款动力 出自对母校的认同感新京报:您曾说: (校友会的工作)第一步是建立牢不可破的感情,而不知不觉中,你会有回报母校的冲动。 但是从目前来看一个显著特点,就是捐款主体多为有钱的、有名的和有权的校友,普通校友似乎只是旁观者,缺乏 回报母校的冲动 ,为什么会这样?陈平原:一个人愿意捐款,有两种基本的心理动机:一是同情,二是感恩。纵观国内外大学,所谓 回报母校 ,就像给自己家乡捐款一样,有感恩的成分在里面。这既合理,也合情。因此,我真正想表达的是,对于校友捐款,不应该仅仅统计捐款总额,更要统计实际捐款的人数和比例。因为,看捐款的积极性,可从一个侧面观察到校友对于母校的认同感。从这个角度说,各大学除了看重 大钱 ,更得关注 小钱 。募集小额捐款,既吃力,又不讨好,可这很能显示校友的心情。我看国外及香港的大学,在校友的小额捐款上,做得非常细,让你举手之劳就能完成此心愿。还有,他们统计时,会说今年共有多少校友捐款,这与总共募到了多少钱,两个数字都很重要。前者往往被公众及媒体忽视了,但它体现的是全体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。所以,我认为校友捐款的比例,应该成为评价一所大学的 校友会 或 教育基金会 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。当然,这也是大学形象及声誉的侧影,可被仔细观察与剖析。新京报:我注意到您有一个身份是 中山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 ,是否会呼吁捐款?如何呼吁?陈平原:或许是长期从事人文研究的缘故,我对 为母校募捐 这件事,处理得很低调,小心翼翼。这确实是校友会的重要工作之一,但要把握一个度,不能让参加活动的校友感到压力。最热心校友活动的是两头,一是已退休,一是刚毕业。这些人热情高,但往往经济实力较弱。募捐不是 逼捐 ,你首先得考虑捐款者的能力及心情;参加校友活动,不管捐不捐,都要给人尊严与快乐。另外,我不喜欢泛泛而谈,若募捐,必须有特定需求。比如,最近中山大学筹建博物馆群,希望校友们捐款,这我觉得可以做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